English

课堂上的枷锁

2000-03-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以前曾看过一个英文的纪录片《世界各国的教育》,过的时间久了,大多数内容都忘掉了,但有两组电视画面却始终记忆犹新。其中之一是美国学校的课堂,学生们在教室里是围成一圈坐,各种坐姿都有,甚至有几个学生居然是坐在地上而不是椅子上。老师在前面讲课的时候,学生们在底下七嘴八舌地随便发言,没看见有举手的。紧接着画面一转,已是中国学校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板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且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即曲小臂成直角。这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犹如到了军营一般。

在中国,学校的纪律历来是很严格的,各校都有自己整套的校规,不过有些规矩却是全国通用的,譬如上课时,学生发言要先举手,即学生能否有发言的机会取决于老师是否恩准。不举手就发言属于违反课堂纪律,俗称“乱插嘴”、“接下茬”。中国的教师对学生不举手就发言的行为历来是持否定态度的,并对爱接下茬的学生很反感,总要采取严厉的批评以便杜绝这种现象,有的教师甚至宣布纪律,学生凡三次不举手发言的将被逐出教室,到门外罚站。这样的纪律要求是否合适,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教师们不喜欢学生“接下茬”,主要的理由是因其扰乱了以老师为主来控制课堂局面的秩序。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良后果?仔细想想,似乎仅此而已了,倒是在寻找不利的过程中找出了不少有利的内容。

从学生方面看,“接下茬”说明注意听讲了,不听讲是不可能把“下茬”接上的,另外,“接下茬”接得好的孩子不仅是被动地听讲了,而且还在主动地思考。从教师方面看,通过孩子“接下茬”可以马上知道教学的效果,可以快速判断出,哪些学生没听懂、哪些学生完全理解了、哪些学生误解了、哪些学生不仅听懂了而且还有创造性的思维,从而使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快速调整教学进度。另外,教师在学生“接下茬”中还可以产生很多灵感,包括新的思路、意想不到的发现等等。

学生“接下茬”实际上构成了课堂上的交流,这种交流显然是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相背离的。我们一般都习惯于认为,课堂就是老师的讲坛,课堂上是不需要交流的,任何形式的交流都应当在课后进行。然而,课堂交流的确是有益的。从学生个体角度来看,能够自由发表见解并及时与他人沟通有利于思维的流畅性,这无疑会提高听课的效果;从整个课堂来看,活跃的发言和交流可带来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感染和促发全体学生开展活跃的思维。同时,活跃的教学气氛可提高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此看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可谓利大于弊。以笔者之见,一堂课中至少应有数次让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其所含之意义将远远超出活跃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范围。

在大学,西方学者来华讲课,总是不满于中国学生埋头记笔记、一言不发的场面,没有回应的课堂气氛,不仅使外教困惑于自己讲课的内容是否有恰当的效果,而且也直接影响了其讲课的热情。遗憾的是,中国的大学生没有积极发言的习惯,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于缺乏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说话的勇气,以及缺乏在众人面前流畅自如地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而这方面的勇气与能力却是在上小学的时候被严格规范的课堂纪律给扼杀了。我们成人恰恰是在孩子们最有勇气发表见解的时候压制了他们的表达欲,也正是在他们最有可能培养自我表达能力的时候限制了他们的表达机会。

尽管多年来教育改革的呼声不断,然而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中国学校的课堂依然是“一言堂”,老师永远是主角,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则只是被动地听,而现行的课堂纪律实际上是在限定学生听课行为的同时,也对这种死板的教学形式作出了充分的肯定并配以制度上的保证。看来,我们在制定学校纪律的时候是短视的,只想到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易于管理学生,却没有想到一种行为规范的实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能力的形成会产生波及一生的深远影响。

有调查显示,现在的大学生68%在课堂或会场等场合只有被点名后才发言,即从不主动发言,有1.3%的人惧怕发言,有8%的人干脆拒绝发言。同时,80%的被调查者表示,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从未自学或接受过演讲、辩论和交际谈吐等方面的培训。正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差,害怕因辞不达意或笨嘴拙舌而被人耻笑,所以才缺乏畅所欲言的自信和勇气,并尽量回避社会交往。在调查中,80%的人表示希望能尽快补上“能说会道”这一课。

时代在变,规章制度也在变,记得我辈人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手背后、脚并齐,一堂课下来那感觉就可想而知了。现在的小学大都改了规矩,对学生听课姿势的要求比以前大大降低,手不用背在后面,甚至还可以趴在桌上,只要不搞小动作、注意听讲即可。谁曾想,这一小小的制度变迁,居然经历了数十年的争论。传统的规矩之所以不容易改变,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于是便不容易注意它的负性影响。

我发现,中国的学校纪律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生的年龄越小,纪律要求就越严。譬如课堂纪律,以小学生最严,中学生次之,大学生最松。这是令人很难理解的,一想到刚离开幼儿园的一年级小学生,要每节课都坐得像个木头人一样,就觉得这纪律定得过分到近乎残忍的地步。按照我们的学校纪律,上课不许有小动作,听课要全神贯注,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听懂了也不许不听,更不能干别的事情。试想,即使是一个自制力强、不好动的成年人,若让他正襟危坐、目不转睛地听自己已听懂了的课程,也会烦躁难耐,更何况是年少的孩子。值得疑问的是,现有的一些学校纪律在人性的正常发展方面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今天的教育者似乎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即什么是正常的、合乎理性、合乎人性的学校纪律?同时,我们需要对诸多习以为常的传统校规进行反思,需要对一些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孩子天性、不利于下一代长远发展的规章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摘自《细说中国人》,上官子木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